查看: 4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座综述 |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文志论坛”第67期:元代晋南地区的建筑、壁画与雕塑

[复制链接]

59

主题

89

帖子

3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16:0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视频较长,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2017年10月13日(星期五)晚,第67期中央美术学院“艺文志论坛”系列讲座,在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如期举办,本次讲座的题目为《元代晋南的建筑、壁画和雕塑》,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瞿炼主讲,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郑弌讲师主持。


主讲人瞿炼


主讲人瞿炼(左)与主持人郑弌讲师(右)

长久以来,蒙元时代一直是艺术史学科中一个颇为尴尬的时代,唐宋作为中华文明的巅峰期,长期以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随后的明代也因时代共性常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并举。对于这一时代的研究,一些西方学者或是排除传统意义上的汉人核心区,在内亚与中国边陲地区寻找与草原民族的广泛联系,或是执着于文人绘画,元青花等研究显学,讨论文化遗民与精英群体。而蒙元时期的汉人是否完全没有话语权?元代的文化是否真如前人所述只有这些单一化的思维向度?通过长久以来对晋南地区的走访,瞿炼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认为蒙元时代的汉地艺术也存在着一种复古与创新并行的发展模式而晋南地区的元代建筑以及以建筑为载体的各项艺术领域的发展则成为这一模式的最好例证


讲座现场(图1)

元大德7年(1303年)平阳路发生严重的大地震,震源附近洪洞、赵城等县的地面建筑被摧毁殆尽。地震虽为当地带来了巨大浩劫,却为震后重建中各个领域上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建筑领域,在继承宋、金传统的同时,以悬山顶为标志的创新型“厅堂式”建筑广为流行。绘画领域,以朱好古画派为代表的壁画创作在表现、技法和构图等方面的创新也日渐成熟。而在雕塑领域,自然、简洁的风格一改金代的华丽和繁缛。主讲人随后以保存最为完整的晋南元末佛寺的典范——广胜寺进行了深入的介绍。今天的广胜寺由上寺,下寺与作为霍渠祭祀的水神庙三部分组成。霍渠是晋南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霍山是五镇之中镇,广胜寺在极佳的地理条件下发展壮大。今天的下寺和水神庙基本完整地保存了元末地震后的建筑格局,明应王殿还完整地保存下元代建筑、壁画与雕塑的组合。

学界对于广胜寺的研究源自《赵城金藏》的发现。1934年8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利用休假的机会首次对寺院的建筑进行了初步的预查,同年,南京支那内学院的蒋惟心在考订经本的同时,又对寺院当时的宗教活动,以及所存壁画与雕塑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同年,美国学者劳伦斯·史克门(Laurence.Sickman)也调查了包括水神庙在内的广胜寺各处建筑,并对相关的壁画和碑刻进行了初步研究。基于以往的学术史,有两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即广胜寺寺院格局的历史演变,以及元末至明代中期的两百年间,“上寺”文献与遗存的异常缺失。瞿炼认为,两个问题间存有内在的联系,他依据碑刻史料对其进行了推理与解释。


瞿炼首先梳理了广胜寺的早期历史,认为古寺在北朝末期即已存世,且唐大历四年(768年)郭子仪在“古育王塔院”的基础上重建佛寺,并请赐额“广胜寺”确属信史。宋金易代的战争对广胜寺的破坏较小。金代初年,广胜寺进一步扩建。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尤其应该注意寺主宗莹为广胜寺争得“大郎庙”(水神庙)的记载,从而论证了水神庙成为广胜寺“福田”的具体时间。关于今天的“广胜寺下寺”的出现,瞿炼通过文献的考证,推断其最早源于元代“贞佑兵乱”(1213年)后,广胜寺僧人重建水神庙时,为方便僧人管理而增设的佛堂建筑。至于元末至明代中期两百年间“上寺”文献与遗存的缺失,瞿炼也做出了相关阐释。他发现广胜寺是地位极高的与蒙元朝廷关系极为密切的官寺,其法统严密,拥有许多地位显赫的僧人。元代覆灭以后,无论是为了反对前朝,还是觊觎寺产,无论是官方组织,还是民间发动,对于广胜寺的清算和冲击是在所难免的。不仅寺院被毁、僧人被驱逐,连和元代相关的碑刻都被清除掉。明代中期以后山顶的寺院逐渐恢复,得名“广胜十方禅院”,是十方院。而山下的寺院因为水神庙的关系而幸免,明初以来就成为独立的子孙院。两寺分别称为上寺和下寺是明代末年以后才逐渐成为习惯的

在厘清广胜寺历史的基础上,瞿炼继续对元末广胜寺建筑的复原研究以及元末“下寺”正殿壁画与雕塑设置——两个个案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论述广胜寺是如何在蒙元的历史语境中秉持复古与创新并行的发展模式。

在元末广胜寺建筑的复原研究中,瞿炼针对明应王殿殿内南壁壁画右上角的建筑图示展开论述。他注意到明应王殿壁画的东侧和西侧是由南北霍渠分别雇请画工进行绘制的。双方的竞技意味比较明显。所以,壁画虽然有着整体的设计和构思,画工却可以在细节上进行比较自由的发挥。通过壁画中的塔寺形式与今天上寺布局的对比,瞿炼推测其所描述的很可能是元末广胜寺上寺的实景。瞿炼进而对绘画中的建筑进行了复原并总结出壁画透过廊庑制,工字式的殿宇布局,以及大量使用楼阁等性质特点所反映出的宋金建筑特色。

在元末“下寺”正殿壁画与雕塑设置的研究中,瞿炼着重分析了广胜寺下寺后殿中的建筑、壁画与雕塑整体。由于下寺在元末只是附属于广胜寺的佛堂,等级较低,所以较主寺更为自由,其建筑充分体现了灵活创新的特点。通过以大内额,减柱与斜梁,爬梁的巧妙应用,下寺后殿成功扩展了空间,是小材营造大空间的成功实例。同时,由于建筑的空间变化也引发了壁画方面的变革。蒙元时期山西地区与西北及西南的密切的交流,也加入到这种影响中。通过与敦煌前后时期壁画、黑水城出土唐卡以及张胜温《梵像图》等底本的对照,瞿炼总结了绘制壁画的朱好古画派所继承与发展的绘画特征,首先,由于悬山顶不存在等分的侧面空间,壁画不再秉持之前以柱间划分画幅的做法,而采用通铺壁画,其次,壁画随着尺幅的扩大与场景的丰富,更多的开始考量观者的角度,同时相比传统(如敦煌)壁画刻意创造的“自我表现”式的空间,朱好古画派的壁画更多地同壁面与建筑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壁画的创作在形式上因地制宜,更适应了晋南地震后的建筑新风。与此同时,瞿炼通过对现存美国博物馆内正殿南壁壁画的分析,不仅肯定了蒋惟心的描述,并进一步对北壁残余壁画的佛主与菩萨身份进行了讨论。同时,他对大殿佛台的位置变化提出的解释,也丰富与完善了下寺后殿空间的发展历程。


讲座现场(图2)


讲座现场(图3)

讲座最后,瞿炼与观众围绕广胜寺的发展历程以及下寺与明应王殿建筑与壁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本次讲座丰富了广胜寺传统的研究面貌,并尝试以建筑、雕塑、壁画构成有机的宗教世界必将对宗教美术的研究有所启发。



讲座现场(图4)

讲座现场(图5)

注释:
晋南地区:今天的山西地区在元代时隶属于中书省的直辖区域,并主要分属于其中的大同路,太原路,平阳路三路,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后,元廷为避祸祈福将太原路改为冀宁路,平阳路改为晋宁路,晋南地区主要指当时晋宁路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运城市,晋阳市,长治市,临汾市区划的全部及晋中市,吕梁市的部分。
朱好古画派:朱好古,元代画家。山西襄陵(禽昌)人。工人物亦善山水,是闻名遐迩的民间释道壁画大师。寺院壁画有悠久历史,至宋代,分成南北两支。以金大受、张思恭等为代表的南支改向佛教卷轴画方面发展,北支仍以释道壁画为主。入元,其成为北支民间画工首领。山西稷山兴化寺有他与张伯渊等合作于大德二年(1298年)佛教壁画。所绘佛像庄严肃穆,笔致细紧而流动,傅色古朴而厚重,保存了唐宋壁画的传统特色。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壁画题记载“禽人朱好古门人”有张遵礼、田德新、李弘宜等。
(参考刘波主编《中国历代文化艺术名人大辞典》,.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第447-448页)
霍渠: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北,为由霍山引泉水灌溉赵城,洪洞二县的水道。《方舆纪要》 卷41赵城县: 霍渠 “在县东南四十里,即霍山之水也。唐贞元中引流分二渠,名曰北霍、南霍。其北渠分三道,专溉赵城境内之田,南渠分五道,兼溉洪洞境内之田,凡九百有余顷,下流注于汾水”。今名霍泉北干渠、霍泉南干渠。
《赵城金藏》:1933年范成法师在陕西,山西地区走访,寻找藏经。于广胜上寺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此本。后经蒋惟心考证,确认为金熙宗皇统(1141-1149) 初年,潞州(今属山西长治)民女崔法珍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所刻汉文大藏经。因发现于山西赵城 (现已并入洪洞)广胜寺,故后世称之为《赵城金藏》。
贞佑兵乱:蒙古伐金战争,蒙古太祖八年(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秋,成吉思汗留怯台、哈台屯金中都城北 (今北京),然后分兵三路,横扫劫掠金朝全境,除大度等11城未破外,共破金九十余州郡,两河、山东数千里,杀戮掠夺甚多,金帛子女及羊畜马匹均席卷而去。


文字:张鹏
视频:秦晋之
图片:康家轩
图文编辑:陈睿诗
王逊美术史论坛
这是一个供青年学人交流思想、辨章学术、发表见解的公益性学术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博学笃行
VITA CONTEMPLATIVA
VITA ACTIV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